滴滴推定制网约车背后的市场逻辑
“面对上下班的交通拥堵,已经没有心情再开车了,不如约个车,还能在车上休息下或者回复社交信息。”正如“90后”宋先生所言,都市中的白领如今都有同样的感受。
“未来,购买服务将替代购买出行工具,一个人不必拥有一辆车,就可以拥有更加美好的出行体验。”11月16日,滴滴出行在北京发布由滴滴出行和比亚迪合作研发的全球首款定制网约车D1,滴滴出行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程维用这样的描述为消费者出行描绘蓝图。
出人意料的是,网约车D1竟然可以手机遥控。乘客上车前就可以通过滴滴App对车内的空调温度、风量进行调节。当乘客呼叫D1时,平台会派发一个彩虹颜色与迎驾车辆匹配,“彩虹接驾灯”让乘客更方便“以色”找车。这样的“小确幸”,随着网约车D1下月登陆长沙,将由长沙市民率先体验。
♦安全舒适的出行体验
1162起交通事故,导致近500人不同程度受伤,这是北京市交通安全管理局发布的2019年因为“开车门”这个小动作引发的交通事故情况。
而网约车D1的新颖设计,几乎可以完全避免这个隐患。全车最具特色的设计之一,就是自动侧滑门,在狭窄之处也可轻松开启,且仅用在乘客一侧,既能节省乘客开关门多出的时间,还最大程度保障了乘客及车外车辆的安全。同时,在安全方面,D1还搭载了主动刹车系统(AEB),在遇到紧急状况时系统会进行自动刹车,保障司乘安全。
D1采用清新的“青果色”作为主打色调,有别于目前城市街道上车辆的常规颜色。它针对司机场景和乘客需求分别做了定制化设计。
一辆网约车,能为乘客提供什么,最为令人关注。在硬件方面,实现了空间利用最大化,这款青翠欲滴的绿色小车,采用了类似于MPV车型的“方盒子”造型,车身尺寸长、宽、高分别为4390mm、1850mm和1650mm,而轴距则达到了惊人的2800mm。使得该车型拥有了A级车的尺寸、B级车的轴距以及C级车的后排空间,实现了飞机“头等舱”的待遇。其实,仅靠“大”是远远不够的,“定制”车还体现在,可以为乘客位置提供偏软舒适座椅,后排娱乐屏幕为乘客提供唱吧、美食等板块服务;水杯支架、USB充电口、挂钩等细节设计,都让乘客出行更为暖心。
“D1是滴滴和比亚迪花费三年时间打造的定制版网约车,设计初衷是更多照顾到乘客的体验。通过滴滴大数据采集到用户乘坐最关心的空间、优越感和舒适度方面,所以D1的设计理念是由内而外,优先考虑车内乘坐体验。”程维表示。
在智能化上,网约车D1还有一系列定制专属设计,如DIIA智能车机系统与车辆中控屏幕深度定制,司机不再需要用手机进行接单操作,该系统还与车辆方向盘、内摄像头深度联动,司机无需脱手便可一键接单、人脸识别。
“共享化是未来出行的最优方案,提高出行共享率已经成为行业共识。”程维认为,“从经济性上来说,共享出行省去了一大笔保险、保养、保值率等一系列的养车费用;从便利上来看,共享出行也就意味着即停即走,不需要再在用车过程中绞尽脑汁地寻找车位;从长远来看,随着共享意识的普及和车辆使用率的大幅提高,还可以有效缓解道路拥挤等顽疾。”
♦出行平台定制车改变出行业态
“滴滴不造车,作为年运送乘客超过100亿次的共享出行企业,滴滴积累了海量的出行数据、用户洞察和AI技术,希望联合车企合作伙伴,在整车、车联网、智能化等方面提供支持,共同打造下一代共享出行交通工具。”在这款车发布之前,滴滴方面的口径一直如此。
“定制化配置为司机节省了时间,可以有效提高出行效率。”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副教授曹俊德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滴滴D1不仅可为乘客带来乘坐全程的更好出行体验,而且采用了“按公里收费”的商业模式。
所谓“按公里收费”,就是个人无法购买这款车,除非先注册成为滴滴司机。而且这款产品不按整车购买方式付费,而是像租车一样只按公里数付费,滴滴司机按照公里数累计使用后统一付费,滴滴的角色成为了汽车的运营商。
“定制网约车D1的出现,将改变网约车现有行业形态,甚至影响到其他相关的行业。”中南大学对外经贸研究中心研究员凌峰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分析认为,改变之一,是不再需要汽车交易市场、二手车市场,甚至也不要司机买车险了。二是如果发展成熟,共享出行成真,个人不再需要购买汽车,也不用买停车位了。三是如其所言,滴滴如果发展100万辆这样的电动汽车,石油将不再紧张。“或许,目前行业内还在观望,如果滴滴能够成功盈利,行业内肯定会群起而效仿。”他说。
♦整车厂将成为出行平台代工厂?
滴滴将D1称作“新物种”。滴滴出行副总裁杨峻表示:“这是一款专为共享而生的新物种,包含了三大独特设计理念:一是‘由内而外’设计,二是产品即服务,为用户(司机和乘客)专属设计,三是通过数据赋能,智能可迭代。D1首次在数据层面将整车数据与滴滴平台数据打通,实现了线下交通工具与线上运营平台的结合。”
不过,这款由比亚迪设计的网约车D1,显然与之前由车企生产的出租车等营运车辆有显著不同,订单多且配置低,车企心里乐开了花。但是,此次比亚迪专门为滴滴研发的D1,却与以往的车型皆不相同,可以说是破天荒的事情。
已经有人注意到,还在今年8月,工信部发布的《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第335批)信息显示,比亚迪共申报了两款车型。这两款车型均为纯电动车,续驶里程分别为410km和418km,电池系统能量密度均为140Wh/kg,均搭载磷酸铁锂电池。下个月,从长沙开始,D1将踏上滴滴新模式的“风火轮”,逐步向重庆、厦门、深圳、东莞、北京等城市延伸。
“2025年,共享汽车有望在滴滴平台普及超过100万辆,新的迭代版本能够搭载滴滴自研的无人驾驶模块。到2030年,希望去掉驾驶舱,能够实现完全意义上的无人驾驶。”程维所言,并非是一句空话。滴滴出行恰好可以利用深度定制的D1,以及本已占据优势的百亿出行数据,进行下一轮的行车数据收集,研发自动驾驶算法,掌控自动驾驶领域更大的话语权。
在C端市场呈现购买力下滑的今天,共享市场中仅一个平台就有着如此大的流量与需求,也难怪滴滴会成为各个车企竞相拥抱的对象。届时,传统主机厂则可能转变为出行企业定制车辆的“代工商”或“服务商”,利用双方优势各取所需,为各行各业各类场景提供专属定制车型。
“整车厂为网约车代工,今后或许会顺理成章。”国金证券研究院洪涛向《中国汽车报》记者表示,可以试想,当高级别自动驾驶汽车来临,不再需要驾驶员的时候,网约车将更受欢迎,而像比亚迪这样的主机厂也从中收获了丰富的研发制造经验。“当然也有高企的利润,并能凸显主机厂的优势,何乐而不为呢?”他说。